新闻作者:马建梅 龚攀洁 责任编辑:杨勇
8月7日上午,实习队在和林格尔完成交接仪式,顺利进入山西段的实习。在这里,实习队围绕右玉精神与生态治理模式、长城沿线历史地理与人文变迁、火山-河流-湖泊复合地貌系统、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与气候变化响应、传统酿造产业的地域适应性等地理学核心议题展开了系统性调研。

8月7日(右玉县博物馆——杀虎口长城——右玉精神展览馆——牛心山)
Part-1: 探寻历史足迹,感悟右玉精神
上午8:30,实习队抵达右玉县开展实践学习。在右玉县博物馆,师生通过文物史料了解了其作为军事要塞和晋商"走西口"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实地考察杀虎口长城时,这座历经沧桑的关隘生动展现了中原与草原文明的交融。在右玉精神展览馆,"小老杨"的故事令人动容——当地干部如顽强生长的树木,带领群众将不毛之地变为绿洲,诠释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精神内涵。此次考察不仅让同学们认识了右玉的历史文化,更深刻体会到"右玉精神"的时代价值:在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中,右玉人民用实干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了迎难而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参观右玉县博物馆剪影:

杀虎口长城师生合影:

右玉精神广场前合影:

Part-2: 考察火山地质遗迹,解析柱状节理成因
下午4:00,实习队抵达朔州牛心山。牛心山保存完好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和气孔构造,是研究火山活动的理想样本。北京大学的刘耕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哈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教授分别针对火山喷发机制、区域地质演变及岩石矿物组成等问题展开了详细讲解。通过老师的介绍,师生们了解到玄武岩柱状节理和气孔构造等典型现象,明白了火山作用对地球圈层形成的深远影响,深化了对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的认知。实地观察岩石构造特征,让师生们直观认识了火山地貌的成因,深刻体会到地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
刘耕年教授讲解:

牛心山全貌:

柱状节理:

8月8日(专家报告——大梁水库)
Part-1: 专家报告——煤矿开采生态修复的前沿洞察
上午8:30,实习队齐集酒店会议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聚焦煤矿开采后的生态修复作了报告,他以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煤矿这一改革开放“试验田”为案例,从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基地概况、科教功能等维度展开,详细介绍了露天采矿工艺与地貌重塑技术,并阐释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等五元共轭理论,为师生们清晰呈现了煤矿生态修复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白中科教授报告:

Part-2: 大梁水库——引黄入晋北干线的“生态供水支点”
上午11:00,实习队乘车来到大梁水库,大梁水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是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上第一座调蓄水库。在此,老师讲到了山西的河流是外向型河流,储水能力弱,且水资源转换复杂,导致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山西建设了大型水利工程——引黄入晋工程。随后,便介绍了大梁水库作为北干线调蓄水库的功能、供水周期及战略意义,使师生们明白了水利工程对能源城市供水与生态建设的关键作用。

8月9日(汾河源头——天池湖泊群——马仑草原)
Part-1: 汾河源头——从人文印记到地质构造的实地解读
上午9:00,实习队来到了汾河源头。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由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组成。山西师范大学王国强老师现场讲解了“雷鸣寺”的得名渊源——因“雷鸣寺泉”水量充沛、流淌声如雷鸣而得名,并且结合寒武-奥陶纪灰岩向斜构造,剖析煤层开采对区域水文地质的影响。而“汾源灵沼”独特的水态景观,更让师生们在地质知识之外,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王国强老师讲解:

Part-2: 天池湖泊群——多学科视角下的成因与生态探秘
离开汾河源头,实习队来到了天池湖泊群。在一处天然出露的紫红色砂岩地质剖面前,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强老师详细介绍了该地地质构造背景,解释了紫红色砂岩具体成因,并进一步阐述了区域冰川作用-地貌格局-水文过程之间相互影响机制。随后,赵峰侠老师聚焦生态,带师生们辨识黄花荇菜、水葱等水生植物,列举旋覆花、山丹花等陆生植物,展现出湖泊群“水生—陆生”生态多样性。



Part-3: 马仑草原——海拔梯度下的植被演替与高山草甸生态解析
下午2:30,实习队抵达马仑草原。赵峰侠老师首先讲到了马仑草原植被垂直地带性演替规律:山底为落叶阔叶林,随海拔升高渐变为针阔混交林,再上则是灌丛带。随后,讲到了山顶高山草甸植被生态群落特征:以羊草、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为主,植株低矮,群落结构简单。并指出是高海拔低温、短无霜期的气候限制,强风导致的浅薄贫瘠土壤等原因共同造就了这一草甸景观。


8月10日(贾家庄展览馆——汾酒产业园——紫林醋业产业园)
Part-1: 贾家庄展览馆——观农耕展馆忆乡愁,悟奋斗精神励初心
上午11:30,实习队来到贾家庄展览馆开展实践学习。贾家庄农耕文化展览馆是一座以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展馆,生动展现了上世纪50-70年代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农耕文明的智慧,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随后,我们走访了当地村民,了解到贾家庄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基础设施改善、收入提高,传统文化也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好传承。村民们表示,发展既保留了农耕文化的根脉,又让生活焕发新活力。这次实践既让我们领悟到艰苦奋斗的农耕精神,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深化了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Part-2: 汾酒产业园——探千年酒都奥秘,悟杏花村文化传承
下午2:00,实习队抵达汾酒产业园。在汾酒博物馆,队员们沉浸于跨越四千年的酿酒文化长河。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文献与历代酿酒器具,系统梳理了汾酒从古代酿造技艺萌芽到现代品牌确立的发展脉络,深刻领悟其作为清香型白酒典范所承载的“中国酒魂”文化精髓。现场品尝纯正的原浆汾酒,更是让队员们对“清、爽、绵、甜、净”的独特风味有了直观感受。随后,实习队深入现代化生产车间。在这里,亲眼见证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等核心传统工艺,如何与高效、精准的现代流水线作业实现完美融合与传承。队员们特别关注汾阳特有的地理环境(如水质、土壤、气候)对当地优质高粱种植及独特微生物菌群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并探讨了“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价值。此次实地探访,不仅让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与产业实例生动结合,更深化了学生对地域资源禀赋、传统工艺保护、现代产业升级及人文地理协同发展内在联系的理解。


Part-3: 紫林醋业产业园——紫林醋香传古韵,健康理念谱新章
下午4:00,实习队抵达紫林醋业产业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食醋酿造的核心工艺,重点展示了“固态分层发酵”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通过参观发酵车间和灌装生产线,同学们直观了解了从高粱筛选到陈酿老熟的完整生产流程。产业园特别展示了其创新研发的苦荞醋系列产品,体现了企业对功能型食醋市场的开拓。在品鉴环节,我们品尝了三年陈酿老陈醋、苦荞保健醋和苹果醋等特色产品,通过对比品评,切身感受到不同原料和工艺带来的风味差异与健康价值。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紫林醋业不仅传承了山西老陈醋的酿造精髓,更通过产品创新推动着食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8月11日
上午8:30,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闭幕式在山西师范大学举行。首先,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文宏肯定了本次实习的意义,并强调黄河流域对国家发展的多元价值;随后,陕西师大副校长董治宝感谢各学校的支持与合作,赞扬了同学们对野外实习的兴趣与欲望与本次实习路线的选择;太原师院副校长管晓刚送上对同学们学业进步的祝福;最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祥民回顾实习历程,寄语学生要从本次实习中汲取知识,并把本次实习精神宣传辐射给身边的人。随后小组汇报开始,郑祥民、惠泱河、董治宝、哈斯额尔敦等专家担任评委。各组将实习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不同维度剖析地理生态与发展问题,挖掘地理科学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展现出扎实调研与创新思考。






至此,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在山西这片承载黄河文化的土地上圆满落幕。本次实习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题,历时15天,跨越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四省区,行程逾3500公里。实习聚焦黄河“几字湾”区域,串联西安、盐池、库布齐沙漠、汾河源头等多个核心实践区,通过实地考察黄土剖面、防沙治沙工程、生态移民村镇、资源型城市转型及传统产业集聚区,深化了“自然过程-人地关系-生态治理”的系统认知。91视频-国产视频-91av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将立足实习成果,转化黄河“几字弯”自然-生态-产业案例进课堂,深化教学-实践融合探究,培育服务国家生态战略的新型人才。

